我很喜歡故事的前幾章節--當大衛還在現實世界中時。 尤其第一章, 大衛小心翼翼地, 依著他自己想出來的方法過日子, 希望生病的媽媽會趕快好起來。

"事實上,所謂「失去」的過程相當漫長。奪去他母親生命的病,像個賊兮兮、怯生生的東西,從內裡悄悄慢慢啃囓,緩緩耗盡裡頭的光亮。" (P.27)

"他做盡一切,只希望能讓母親活著。他祈禱。他盡量聽話,以免母親得為他犯的過錯受罰。他在屋裡躡手躡腳,盡力不發聲響,跟玩具兵玩戰爭遊戲時也會壓低音量。他作息固定並努力遵守,因為他相信母親的命運跟自己的行為息息相關。下床時,總讓左腳先著地,才放下右腳。刷牙時,總是數到二十,次數一滿就立刻停下不刷。碰浴室水龍頭與屋內門把時,總要固定碰滿幾次:奇數很不好,偶數就不打緊,二、四、八特別討喜,但是他不喜歡六,因為六是三的兩倍,而三又是十三的個位數。十三真的很不祥。

如果頭撞上了什麼,為了維持偶數原則,他就會多撞一回——偶爾還得反覆撞個幾次,因為頭要不是碰壁反彈,亂了次數,就是因為頭髮不如願地掃掠過牆。他撞得那麼用力,頭殼也疼了,暈眩欲吐。在母親病最重的那一整年,他每天早上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同樣的東西從自己的臥房搬往廚房,晚上睡前再全搬回臥房,包括:一冊小開本格林童話選集、翻得老舊折角的《磁力》漫畫集;童話集還得精確擺在漫畫本正中央。晚上,兩本書的側邊要緊靠臥房地毯一角安放;一到早上,則擺到廚房裡他最愛的那張椅子上。藉著這些方法,大衛就能出些心力,幫助母親活下去。" (P.27-28)

和諸如這樣的句子:

"這個新世界讓人痛苦得無法負荷。他那麼賣力嘗試過:他謹守例行作息,小心翼翼數數。他循規蹈矩,生命卻擺了他一道。這個世界跟故事裡的世界不一樣。故事裡的世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循著正路走、遠離森林,就保證安然無恙。若某人生了病(譬如說,某個故事裡的老國王),那麼他的兒子就會被遣去尋找靈丹妙藥、生命之水。如果其中一個兒子勇氣十足、忠心誠意,就能救國王一命。大衛一直很勇敢,媽媽更是堅強。最終,勇氣畢竟不夠,這世界並不因此給予獎勵。大衛愈往這想,就愈不情願當這種世界的一分子。" (P.37)

只因為很真。 生命中不能盡如人意的真。 生命中諸多無能為力的真。 擔憂, 畏懼, 嫉妒, 忿恨, 不滿。 十二歲小男孩的孤獨身影立時便浮現在眼前。 隨著母親病情的變化, 死亡, 到父親另娶, 後母羅絲生子, 在鄉下地方避開二次世戰的空襲, 太忙碌而少了關心的父親, 隨著生活負擔而失去耐心的羅絲..., 小男孩的思維舉止反應都讓人感同身受。 迷戀於類似上述的句子中, 我發現我寧願大衛是在現實中長大。 或許殘酷或許不如人意的現實。 因為一頭鑽進童話故事中畢竟是太"夢幻"了。

當大衛穿過林子, 遇到守林人開始, 我便對故事本身及主角失去了興趣。 之後翻看了數十篇稱好的讀者評論, 我不禁又落入了當初讀"追風箏的孩子"時的困擾: 為什麼就是我不覺得好, 不覺得感動?

想到電影"Sideways"裡的幾段對白:

某人問(忘了是誰了): What is the subject of your book? Non fiction?

主角: Uh, no. It's... it's a novel. Fiction. Yes. Although there is quite a bit from my own life... so I suppose that, technically some of it is nonfiction.

某人: Good I like non fiction. There is so much to know about this world. I think you read something somebody just invented, waste of time.

我是那種相信生命無窮但想像力有限的人, 相信真實人生比能訴之文字的小說情節更詭譎更不可思議更變化多端更苦難更深沉更深刻更讓人無言以對, 所以以前我很少看小說, 就是覺得花時間在別人想像出來的故事中沒意思。 不過現在因為仰賴圖書館維生只好生命力很強韌地改變閱讀生態... 所以當故事開始鋪展開來的生活環境已經如此真實如此艱難, 卻還要鑽進變調的童話中(就某方面而言是純想像/純心理狀態中)來推演孩童出發冒險成長的經歷, 對我來講實在沒有說服力。

最沒有說服力的是那個駝背人。 天下難道就再也沒有其他的小孩會因為嫉妒孤單覺得被忽略被遺忘而願意"出賣"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嗎? 這樣攸關生命的大事, 他卻不惜艱難險阻地一路幫大衛披荊斬棘(好啦, 沒那麼誇張)鏟除危險障礙, 還不斷藉由各種威脅利誘來試鍊大衛, 落得自己生命隕歿卻成就大衛的蛻變, 這位不知是壞得太單純太表面還是上帝派來幫助'欲降大任於斯人也'的駝背人的心路歷程其實更吸引我(但書中當然沒有這些心理描述...)。

這書要怎樣定位其實不關我的事, 但對我而言, 要說是給成人看嘛, 只為"成長"而存在的這些童話旅程實在流於表層過於簡單; 說是給青少年嘛, 書中那麼多斷頭的開腸破肚穿胸而過的血腥又流於太膚淺的黑暗。

不難看, 只是當最後, 我跟醒過來的大衛一起發現, 在旁邊陪睡的竟是(果然是?)蘿絲--還為大衛的甦醒而開心落淚, 我不禁失落於大衛尋得的失落的美好.... 還好還好, 故事沒有結束在"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最後一章短短的, 卻上演了一生的悲歡離合, 總算是畫下一個頭尾呼應的句點。

灰鷹介紹得好。 當初就是看了他這篇序(外加在網上喵來喵去的一堆試讀廣告之類的)讓我記牢了這書想看。 看完書再讀他的文章, 還是覺得他寫得好--這本書最promising的都在裡面了, 書本身讀不讀反倒無所謂。 頂多再看幾篇已經翻成中文的童話典故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chtluf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