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一直覺得, 是不久前才讀了的紅嬰仔, 怎麼一眨眼, 這位名字很特別的小姚遠已經搖身一變, 長大成了姚頭丸了? 一晃眼是十年的光陰啊!


話說簡媜一家因為姚同學進行學術交流, 來到Colorado的Fort Collins, 借住於CSU已婚宿舍裡, 頭大如丸因而得名的姚頭丸則在離"家"不遠處的Dunn IB elementary school上了一學期的書。 作家就是作家, 這伴讀伴宿伴遊的四個多月, 也就成就了一本書。


我本來以為這會是像楊小妹留洋記之類, 記述小男孩在不同的教育體制裡遇到的各種有趣的功課/實驗/project; 畢竟, 不論是書名中的"老師", 和副標題"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都點名這應該是跟*教育*有關的呀!



書介上是這樣說的:

"從美國的基礎建設、小學教育看到這個國家重視的品格、價值,流露出對台灣這塊土地因深情而生的怨懟;從異國廚房的「豪華」設備、超市的柴米油鹽,延伸出一連串飲食生活的喜怒哀樂;再從湖濱小徑的日常漫步,寫到遼闊的哲學問題,關於生死失去、創傷陰影、工作熱情和生命期許。自稱「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簡媜的筆調犀利幽默又優美靈動,文字細膩婉約,卻總難掩澎湃熱情。"

所以就這方面來講, 我其實是有點小失望的。 因為簡媜是以非常旁觀的姿態在寫她的觀察, 她的想法--不管怎麼讀都讀到她對台灣政治混亂的厭惡與不滿。 所以我很訝異, 當她寫到台灣父母跟老師/學校之間的缺乏溝通時, 她仍是很被動地, 純粹以家長的身份, 只有在被通知時才到學校跟老師會談/參加頒獎典禮等等。 我很訝異她*居然*沒有自願到學校當義工, 更主動更深入地, 以文化觀察的角度去接觸關於教育/教學這個主題。


不過這大概是我聽太多了這類必須要去學校當義工或參加一堆有的沒的活動的抱怨, 所以很先入為主地以為, 這不該是大多數的父母逃不掉的宿命嗎? 而這書裡, 並沒有除去家庭聯絡簿之外/被通知被展現之外的觀察或切入點。


儘管有枝生花妙筆, 也不太可能在四個多月裡記下深切的刻骨銘心吧?


(我承認, 關於教育/教學這件事, 我也不想多費筆墨了)。

前陣子燕子轉寄了一篇大陸作家沈寧的"台北六日"。 我沒有回信, 因為我覺得這"問題"真要講起來實在好大喔! (燕子啊, 我不是故意不回信的啦! 首先我沒有聽過這位作家, 其次我不知道他講得有多真心)。 簡單來講, 我覺得人到一處, 看到的都是跟他本身習慣/認知不一樣的地方。 眼中的好的壞的, 則是不同處經意識型態篩選後的成果。


這就是我看完這本書的感覺。 字裡行間, 我知道她看到了什麼不同處--跟大多數初來此生活的人會看到感覺到的或許沒多少差異, 你我或許都曾經驗過, 都曾在給親友團的信中提起過。


不過我倒是看到了妹說到的, 簡媜搞笑時的樣子。 我到現在還是搞不清楚, 究竟我是見過忘了, 還是我當真只擷取了她年輕時文字清純超然的模樣。


還有, 容我偷偷分享一下書裡的字跟畫。 那字, 讓我想起黛黛的字。 雖然比不上黛的漂亮, 但乾乾淨淨的, 有一分秀氣 (哎, 文章寫得好的人的字都是這樣的嗎?)。 至於畫呢, 哎, 會畫圖真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chtluf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