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Remy看了報上的廣告就去訂票, 之後帶了剪報來問我會不會有興趣看崑曲。 崑曲? 當然有。 沒看過的我都有興趣。 全本分上中下三集演出, 三場票一塊買還有打折。 跟Remy討論了半天, 覺得除非早早翹班, 要不然要在禮拜五晚上趕七點到Berkeley絕對是mission impossible。 所以禮拜天要搭飛機回台灣的她訂了禮拜六的票, 不想要晚上還在外面遊蕩的我則訂了禮拜天下午的票。

看到剪報時離網上訂票截止日只剩兩三天, 匆匆訂了票之後才開始認真地研究起來: 崑曲, 我看得懂嗎? 記得妹有一篇文章講到遊園, 趕緊找出來既溫習又預習一下。 只是一讀就更覺沒救了--一指一揖一甩一接都是有含意的, 我怎麼可能看得懂呀?

詢問有沒有人有興趣也去看戲時(大家都有興趣, 可是大家都說下次再去), 就不知怎樣講到國劇。 話題一開, 原來不只是我小時候喜歡看國劇, 好些人也喜歡看呀! 我還記得那是個不知幹嘛在家的午後, 轉台轉到, 一看竟就愛上了, 隔天再看.. 直到那個電視時間表換來換去換到我找不到國劇到底在哪時, 結束了我對國劇短短的一點接觸。 當然是屬於外行人看熱鬧型的, 不懂身段不懂這不懂那, 很單純地覺得好看。 Remy拋出一句: "你知道演國劇都是沒廣告的嗎? 因為蔣介石愛看, 演給他看的, 所以沒廣告"。 我不記得到底有沒有廣告, 我懂得看國劇的那個年代蔣介石已經不在了。

講著, 又講到我也很喜歡看歌仔戲。 每晚七點, 只要有楊麗花的日子裡, 小時候跟著阿嬷一起看, 阿嬤不在後還是看。 而且我只愛看楊麗花跟許秀年(倒是沒印象看過潘麗麗), 不喜歡華視那群人的, 覺得總是不自然。 30分鐘, 扣掉廣告唱歌, 一集的劇情前進有限。 有了第四台之後, 會一整個下午連放個十集二十集的歌仔戲, 那看起來才真是過癮啊! 雖然場面簡單佈景粗糙, 不過我們就是看演員, 聽歌(優美的台語), 看故事發展呀! 現在還有歌仔戲看嗎?

演出當天, 我們決定搭Bart進城。 兩人票價共14塊錢, 不見得比油錢停車費省, 只是省事省勞力。 來美的第一個寒假熟門熟路地每天從南灣搭Bart進出不曾有誤, 可這一天我們兩個人四隻眼硬是找不到該如何買票--那個我們在B怎樣找也找不到的Berkeley站, 原來是D-Downtown Berkeley!

誤了一班車要再等20分, 這一等就錯過了開演前一小時的演講。 抵達時裡面正傳來結束時的鼓掌聲, 我們只得百般無聊地看人群來往等開場。

第一聲唱出, 我就激動了。 好美的聲音啊! 我並沒有想過我會看到怎樣的"崑曲", 但我當真沒想到演杜麗娘的聲音會是如此美麗! 再聽, 便是深深的感動。 結結實實地後悔沒有來看前兩場演出。 又感動又遺憾, 中場休息時便跑到樓下看他們賣不賣CD/DVD。 DVD一片要價$50, 比我的票價還貴, 真是讓我百轉千迴, 難以下決定。 散場再來流連時, 已告售罄--那還是回台灣找吧, 應該會便宜些。

原本擔心會聽不懂(國劇沒有字幕的話也是同樣聽不懂呀!), 還好有字幕。 中文的字幕。 古文造詣不足時, 還可以看英文字幕推想它的原意。 一場戲下來我其實也很忙, 要忙著看雖然看也看不懂的身段, 還要忙著看字幕; 看字幕要搭配著演員的唱詞, 還要疑惑看不懂的字或感動於好優美的詞; 跟不上時很忙亂, 跟得上時則忍不住要一目好幾行地看看英文是怎樣翻譯的還是一樣忙亂。 真希望有CD/DVD可以讓我一看再看, 一聽再聽, 直到融會貫通呀!

前座坐了三個*外國人*, 我偶爾看到他們在打瞌睡, 覺得甚為可惜。 已列入人類文化遺產的崑曲其藝術價值自是不容懷疑, 只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在]推廣呢? 我不懂這門藝術, 但至少我懂中文, 還能看點文言, 感動於聲音之美之餘也能感動於字裡行間的美, 但是外國人呢? 當美麗在翻譯間消失, 不緊湊的劇情不華麗的舞台不壯麗的場面, 會不會成為離去後的印象? 就像讓我很開心地開懷大笑的笑點"討金娘娘" (楊婆:"封我討金娘娘,難道要我征討大金不成?" 陳最良:"受了封誥後,但凡娘娘要金子,都來宋朝取用。因此叫做討金娘娘" -- 這些反派角色總是比正派來的活潑且有生命力!)。 外國人能懂嗎? 但我相信這不難, 只要有人解釋。

只要有人解釋。 妹說的這一段話一直盤旋在我腦海裡: "南管美在那,崑曲美在那?每一種不同地傳統的戲曲,到底精華在那裡?任何傳統的東西,只要有人跟你說"門路",就不會只有"好難~聽不懂,好像老人的聽的 . . . . . . "。 很同意她說的, "應該透過教育體制,每一個學生在國中畢業前,應該至少能欣賞一齣完整的傳統戲曲 (北管,歌仔戲,崑曲,京戲. . . ),至少能唱一首南管音樂"。 可, 連老師都不懂, 怎麼教? 我們隨口都可以哼上幾句義大利文或德文的歌劇, 隨口可以說出播放中的古典音樂曲目, 而沒有語言隔闔的傳統戲曲, 不僅是不熟悉而已, 還根本是第一次聽到或聽都沒聽過!

不管有沒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背書, 不管傳統不傳統, 西方不西方, 古典不古典, 我覺得這些都是文化。 屬於人類的文化。 不分國籍種族。 為什麼美國爵士OK, 義大利蝴蝶夫人OK, 德國魔笛ok, 但只要沾點"中", 沾點"古", 沾點"傳統"就要欲除之而後快?

高中時有一次大家聊天聊說最想去哪個國家玩。 我說我想去大陸啊, 那時對於白山黑水充滿無限來自"北大荒"的幻想。 我立刻被最想去日本的某同學罵了個狗血淋頭:"那是別人的國家, 不是我們的! 你搞清楚, 那是中國, 不是我們的土地。 去日本多好! .." 跟著又blah blah blah地發表了一番日本多好又多好的長篇演講。 我沒有接話, 只是心裡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為什麼你想去日本這個*別人的國家*可以, 她想去紐西蘭這個*別人的國家*可以, 我想去大陸這個*別人的國家*卻不行?

為什麼讀讀千年前的荷馬史詩可以, 讀四百年前的莎士比亞可以, 讀古文不行? 改歷史廢古文既一堆有的沒的*正名*之後, 不曉得強調在地, 追求本土化的人是如何不遺餘力地推行並保衛本土文化--比方歌仔戲, 比方布袋戲? (呃, 還是它們也是飄洋過海來的?)

想說Berkeley的表演場地應該甚不怎樣, 便沒帶相機。 沒想到(嘖嘖嘖, 怎麼會沒想到哩?)演員謝幕之後居然排排站好迎出白先勇! 我對*遊園驚夢*這詞的熟悉度也就來自他的台北人--什麼樣的戲劇表演能令人如此驚豔如此著迷? 但我卻活生生錯過上集裡的遊園.驚夢。 可這下, 我不僅想看完全本的牡丹亭, 我也想再有機會看到其他的崑曲!

只好秉持著WC好書太多, 朝我來的精神, 期待DVD能快快來跟我結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chtluf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