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鷹巢城也是我近來很喜歡逛的網站之一。 由於他做的是版權的工作, 這些文章說來不能算是讀後心得或書評, 而是書介, 除了內容大綱之外, 有時還有作者介紹, 出版過程, 暢銷排行, 海外版權狀況等等, 讀來也算有趣。 對於我們這種只能在網路上看著中文書讀後感的文章而有搔不倒癢處之感的人, 來自他的網站的資訊也算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可行性: 至少英文書我們借得到或買得到。 或者最起碼, 對於沒有能力去了解美國書市的我們, 也能窺得冰山一角--哎, 他只介紹他有代理版權的書喔!

這本書就是在他家看到的。 書在五月上市, 我就算不是第一個借到書的, 也是排名前幾名的借閱者。 對能借到新書有著莫名的偏執: 乾淨的新書在好讀性上不免就先加了幾分印象分數。


看看他的介紹, 會不會讓你想要把書找來讀讀? 先前看時讓我很想找書來看, 看完書的此時再讀, 覺得他真的講故事發展內容講得很精準。 言簡意賅卻面面俱到。 尤其倒數第二段 -- 寫得真好, 精鍊的文字不僅顧到了故事的"末了", 意境也有了。 我常想我要什麼時候才能寫出這樣詳實有內容的讀後感, 讓不識此書的人讀來不覺莫名, 讀過此書的人則再重溫一遍字裡行間?



並不特別喜歡看偵探/懸疑小說, 但這書真的能吸引我一直讀下去--不是我真的在意誰是兇手, 而是它的書寫方式會讓我想要往下看。 說過了我喜歡看那種有著*追憶中帶點時光之不可逆的徒然與枉然*味道的故事, 這本書就有點是這樣, 雖然就情節發展它是一直線往前的, 沒有斷裂也沒有回顧。 就像灰鷹提到的*文學性*, 我喜歡它嚴謹的佈局, 不疾不徐的案情鋪展, 有說服力的推理解謎, 跟*很有深度*的文字。


呃, 好吧, 其實是我英文不好啦, 才需要一本字典隨侍在側, 但我可是很心甘情願這樣三不五時中斷下來查字典明字意解句意 -- 也就是說, 不是只想求得劇情發展而快快翻過。 雖然講到頭來, 這種偵探小說真的是看中文就好了: 一晚可以看200頁的中文, 一整個不出門的週日還看不滿200頁的英文。 只能安慰自己, 就學點不一樣的單字吧, 比方說necrophilia, pedophilia, psychopath.


作者Tana French(我不小心看到她的照片, 竟有點小小的失望... )對考古頗有興趣, 她說有一次在挖掘16世紀的城堡時(她還真的挖到一個16世紀的硬幣), 看著考古遺跡上方的樹林想道: 如果有三個小孩走進樹林, 卻只有一個小孩走出來, 且完全不記得發生的事?


1984年八月, 愛爾蘭都柏林附近的小鎮旁, 12歲的Peter, Jamie, Adam跑到住家附近的森林裡玩耍, 就此失蹤。 Adam被搜索人員尋獲時, 鞋襪都泡在血水裡。 他對當天發生的事全無記憶, 甚至在多年後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片空白。 他的父母遠遠搬離此處, 他去英國寄宿學校念書, 學得了一口英國腔, 改名Rob, 回到都柏林成為Murder Squad的一員。 一切相安無事, 直到當年出事的樹林旁邊一處叫Knocknaree的考古祭壇上發現了一位12歲小女孩Katy的屍體。 案情似乎與20年前的失蹤相關, 涉案關係人的Rob理應退出, 但他卻執著要參與此案, 或許能同時找出當年發生的事情...


他跟搭檔兼好友Cassie的友情是書裡極讓人動容的部分--所有有男女主角的故事總不免跟著某種既定公式而心生情愫擦出愛情火花-- 我喜歡它的不落俗套, 兩人間既親密又坦然的純友誼, 直到想去樹林裡睡一夜看能否尋回往日記憶卻被嚇得逃回來的Rob不小心睡了他的哥兒們--懊悔, 深沉, 對自己的不理解不諒解, 這是我唯一快快翻過完全沒有查字典的一章。 但即使連這些推演, 以及到後來的轉變, 卻又顯得如此合情合理。 有讀者評論說這書不好, 20年前失蹤小孩的謎題未解, 此案雖破但主嫌卻全然無事, 男主角破案有功仍被降級, 女朋友還嫁了別人 -- 但這不就是人生嗎? 讀者總是習慣了水落石出皆大歡喜的結局, 但人生有多少能夠如此? (蘇案三人從死刑的無罪到死刑, 哪裡有真相?) 也因此這書更顯得不只是偵探小說而已。 也當然, 這可能是點明了會有續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chtluf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