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書, 沒寫字。

Remy帶了一篇刊在世界日報上的舒國治的文章來借我看, 講美國公路的, 我們倆都很喜歡。 於是她買來了這本書, 看完借我。 我們都很好奇他究竟是靠什麼維生, 能夠這麼多年地行遍各
地。 這書, 我最喜歡的是寫斯德哥爾摩那篇, 算是比較花篇幅
地從各方面來講一個城市, 雖然也是夾雜著一股信手捻來的清冷。 除此之外, 整本書讀下來的感覺真的是跟著他晃呀晃地, 跳躍過許多地名, 夾了賴床或清晨五點或理想下午的心情
, 再講狗講人的生活瑣事... 連文章都能寫得如此閒散, 當真是晃蕩的功力吧?

前一陣子blog在流行"最愛的五個作家"的串連時, 我在
SunnyPie家看到她提了好幾本食譜。 Forward給
也愛烹調的Remy, 她說其中好幾本她都有呢, 就帶來借我了。
我不是愛吃會吃的人, 只要不是太離譜, 一向答以好吃, 有時想想, 真的好東西給我吃可能也就可惜了, 因為我很可能辨不出其中精華, 所以食譜一向不會是我想看的書籍 -- 要挑到材料簡單易尋, 作法
簡單易懂的食譜還真不太容易。 而且我超級沒概念, 食材份量一定要求個精準, 要不然我可不會拿捏。 因此當我看到作者林文月一再提到對於佐料多寡材料放法全憑感覺, 不覺莞爾
。
先挑了幾篇我也做過的菜餚當食譜讀, 餘著的顯然難度甚高, 便只能當散文讀, 而兩者皆令人興味盎然。 平易近人的菜香與回憶在溫文典雅之中交融, 讀著只覺通體順暢, 舒
服極了。

圖書館借的。 一直有聽過張國立, 不過是第一次看他的書。 應該是很簡單易讀的小書 (封面上的古裝男女很怪異), 可是我斷斷續續看了許久, 大概是三心兩意的兒女情長和無關己
身的國仇家恨不太能吸引我一口氣讀完吧, 也沒有必要一鼓作氣吧。 只有最後比較像史實的異國飄泊讓我比較有感覺...
清明上河圖是小時候很喜歡的一套郵票--沒錯, 我對清明上河圖的第一也是唯一印象就是那套好不容易才收集齊了的郵票, 除了知道是宋朝之外, 當真是不曉得作者是誰, 背
後的故事是啥。 後來在機場買了一本給小朋友看的(還有注音的)-清明上河圖的故事, 我端詳著比郵票大了好幾倍的圖, 卻也一直沒有細看內容。

圖書館借的。 初看到書名還真不知這是本什麼樣的書, 但楊絳我是識得的, 雖然也不曾讀過她的書。 從架上取下來, 同時記下來要找"我們仨"。
原來"洗澡"是做思想工作, 根據問題多少分為大中小盆, 由群眾收集材料提出批評並決定過不過關--洗不過再洗, 澡盆甚至還得升級。 故事繞著幾個知識份子, 寫他們被收隴
的經過, 在組織裡的勾心鬥角跟男女感情互動, 和最後在洗澡時的各人反應跟表現。
一起頭, 幾個鮮活的比喻就讓我想起錢鍾書的圍城。 可楊絳卻溫婉多了。 很簡單的故事, 但在簡單樸實的筆調下, 各人個性嘴臉, 人心的轉折, 人性的醜惡或良善, 俱在雲
淡風輕中鮮明的展現 -- 嗯, "鮮明"這詞可能用得不妥, 太亮眼, 可她的文字不是用這等色彩分明的字詞來形容的。
"在平凡中越見功力大概就是這樣", 我說, 在跟心魚在msn上面聊到, 苦於找不到適當的表達方式。
她說: "很多老作家她們的文字是"雋永", 會想要一看再看 ... 我就都很喜歡這些"老人"的書, 她們不太用華麗的辭藻, 可是講的那種意境, 讓讀者彷彿又有另外一種體
會"。
"雋永"這兩字下得好。

沒錯。 你沒有看錯。 是亞森羅蘋的奇巖城, 而且不是圖書館借的。
我一直喜歡亞森羅蘋甚於福爾摩斯, 因為大盜亞森羅蘋比起一絲不茍的福爾摩斯顯然有"人味"許多, 一冊冊的冒險情節也具故事性, 還帶著濃濃的浪漫色彩。 奇巖城是我買的第
一本亞森羅蘋, 不知是我真的慧眼識英雄, 還是第一次總是刻骨銘心, 我始終覺得這本是全系列中最好看的。 也或許小時候特愛的是那種剝絲抽繭的解謎過程, 和海上炊煙的"空洞
之針"的漫妙想像吧?
書輾轉借人終至不見, 於是已經長大後的我又上書局補了一本新的。 儘管書買來不曾再翻閱, 卻在一次搬書運動中將它和另外幾冊童書搬了來。 後來發現美國人原來是不識亞森
羅蘋的! 這真是美國小朋友的損失啊! 不僅感謝台灣的書市, 讓我們在英語系書籍之外還有機會遇到其他語系的文學。
於是, 在亨利媽接連提了兩次奇巖城(我所期待的一種小說題
材, Le Mont-Saint-Michel)之後, 我終於
忍不住將新書一般的奇巖城從書櫃內一堆書後的夾縫中請了出來, 著著實實再讀了一次。 隨著紙頁進展喚起記憶, 雖然明知結局, 熟悉的故事轉折仍讓我興致盎然, 想像過的畫面一
頁頁地浮現, 溫書的過程也溫習著兒時舊夢的光陰啊!
要出門去backpacking的時候, 隨手抓了幾片有聲書CD--每本書各抓了兩三片-- 我需要足夠的CD來應付來回十小時多的車程。 沒有計算正確的結果是, 在陽光明亮的午後跟車水馬龍的公路上聽完熱熱鬧鬧的Narnia, 當夜色低垂, 車子緩行在黝黑無人的山路時, 只剩下單調的念書聲陪伴著我, 真是孤寂得有點可怕。
書是去年看的--我的政策是先看書再聽CD, 有認真在查字典時會幫助很多。 但儘管我已經知道故事的發展, 我還是有不忍聽下去的感覺, 於是之後斷斷續續又聽了很久才終於聽完。
知道該鼓勵孩子們要能不默守成規, 能有自己的判斷, 要有主見有定見, 能在逆境中成長, 但"聽著"跟清教徒社會格格不入的Kit游走在該與不該之間, 我不禁在心裡喊著:"你就乖乖的聽話, 不要再出狀況了吧。" 大風大浪之後的花開果結或許甜美(端看作者怎麼安排囉), 但能安安靜靜平平安安的過日子, 其他都沒那麼重要了吧。
不知道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想法-真的, 我看到小說裡有著善良美好的個性男女主角因為不能適應壓抑或刻苦的環境而忍不住要順著心性做"不該做的事"挑戰"權威"時, 這樣怪怪的想法都會直衝腦門--我應該是很標準的有奴性的小老百姓吧。

圖書館借的。 有些詞翻譯得很口語的"台", 讓我覺得讀起來很親切。 -- 好吧, 這樣說這本書有點怪, 但神乎奇技的跟監系統, 足不出戶的破案關鍵, 卻讓我在讀著彷彿很現實
的故事中覺得又有點不真實 -- 不過破案所需, 還是得這樣安排吧? 讀完會想再讀接下來幾集, 但圖書館只有這一本。

圖書館借的。 幾天前才收到人家轉寄來的幾篇他的漫畫, 還存檔了下來。 總是先看它的字。 幾句話就可以寫盡世間百態: 愛情的無解, 人生的無奈, 生命的炎涼, 的確是一番功力
。 然後才看它的畫--我不看漫畫, 偶爾翻閱時也光看字不看圖, 因為覺得所有的人都長得一樣, 分不清誰是誰--跟文字一樣淡, 淡淡的筆調淡說著無言的故事, 淡淡的色彩妝點
著書頁裡眾多的留白, 彷彿在困境中仍舊綻放著終究日子要過下去的甜美。
哎, 男女間的感情追逐已經離我太遙遠, 而人生的意義我又還沒有資格說.. 總渾渾噩噩覺得日子也就這樣過吧, 茫然又如何, 無奈又如何, 看得太洞徹又如何 -- 雖然,
能一針見血地點出令人不禁輕喟的清明, 該也是淬取自生命的歷練。

圖書館借的。 嗯, 我的確有收到過人家轉寄來的這篇文章, 不過大概花了1分鐘瀏覽了一下知道這個事件就跳過去了。 在圖書館看到, 想說一頁沒幾個字, 帶回來增加一本看書量吧
。 不過說真的, 進到博客來網頁看到它得了好幾個某某百大, 某某TOP, 居然有點.. 厄.. 無法理解。 還有那個英文:"The most famous bird in Taiwan"...
真是臉上三條線....
絕對不是說它不好。 我只是很簡單地覺得作者是苦中作樂把這個事件寫出來, 很口語地紀錄一下事件始末, 要列入"散文"? "生活風格"? 而且, 我並沒有覺得它"很好笑"或
"很爆笑"或"很搞笑" -- 好吧, 我果然是很難取悅。

其實很難相信, 都這把年紀了, 居然還會看這書看得無限激動。
第一晚, 很認真地邊看書邊查字典再對照網路上的翻譯看了20頁, 第二晚捨棄了查字典的求知欲, 再看了20頁。 禮拜六閒閒的夜晚(其實是因為根本就不想工作), 從八點半
看到三點, 看了一百頁(哎.. 真的很慢), 焚皋繼晷地, 一早起來在亮花花的白日裡奮鬥完最後一百頁, 天也黑了。
本來搭配的背景音樂是貝多芬的"熱情"跟"月光", 不知怎麼的覺得很不搭嘎, 換上齊豫, 相伴這一口氣下來的兩百多頁。
第一次看傲慢與偏見應該是國小五年級時。 還記得那是一本字很小的書, 沒有序沒有跋, 可能連譯者的名字都沒有。 我不曉得珍奧斯汀, 也不知這書的有名, 家裡有著就拿來
念。 讀完很是喜歡, 又看了幾次。 一直到20幾年的今天才又因緣際會拾起這一本書。 首先, 是Nora一連串講書講電影的文章看得我心癢難耐, 買的這一本就是
她推薦的版本; 其次是四月時看了DVD。 那天急著要出門去backpacking, 看完後滿心激盪, 卻無能細嚼, 只能趕緊還片匆匆出門。 那份激動一直不去, 買了書, 擱了一陣
子, 卻是一翻閱就不可收拾, 不到讀完不能罷手。
(書有四百頁厚, 小說的254頁之外, 是一些評論等等, 還沒看。)
不可否認地, 邊看書會邊想到電影裡的情節。 其實當時我聽說了2005年電影版的傲慢與偏見時, 第一個想法也是: "這不是已經拍過好幾次的電影了? 舊酒新瓶, 能賣得好嗎
?" 幸與不幸, 之前的所有版本我都沒看過, 所以這一版的選角改編等等, 全無比較地一盤接收。
很怪的是, 我邊讀著邊渴望有忠於原著的電影演出。 沒看過1995年版, 我很難想像Darcy在游泳的樣子; 我也不是很喜歡電影裡他們在Pemberley見面的方式; 還有最後
那個應該是甜蜜浪漫的結局也很... 嗯, 好萊塢。 而且, 很不能"接受" Darcy說"I Love You"。 不過或許就像Nora說的吧, 每一代人都應有他們對經典的詮釋。
記得小時候看書時很訝異於作者對各家年收入的數字的不厭其煩地精詳--雖然那時我也不知五千英磅或一萬英磅到底值多少。 現今看來, 雖然還是不甚有感覺, 但是我可真好奇
, 他們這些收入是怎麼來的呢? 書裡不論是Darcy或是Bingley, 好像總是閒閒地輪流在各個豪宅裡吃飯聊天玩牌, 唯一的business似乎就是寫寫business mail而已。
而年輕的小姐呢, 也是閒閒無事地社交...怎樣能如此攸沃又悠哉地過著不虞匱乏又有品味的日子呢?
當然, 真的要講, 我也不知Darcy究竟是怎樣/為什麼會愛上Lizzy的。 他們有什麼相同的嗜好, 共同的興趣, 聊不盡的話題可以保證快樂地ever after? Darcy得怎
樣handle那位實在很誇張的丈母娘? 不過, 愛情可能真的就是莫名其妙地在某個回眸間烙下了不可逆的化學反應, 一燎原變無可回頭, how and why, 真的無足輕重。
那我究竟在激動什麼? "How could you begin?" A question I can never get any meaningful answer.

圖書館借的。 倒是沒想過"全球資訊網"是誰發明的, 不過讀這種"緊張刺激懸疑"的小說的好處就是: who cares! 管他說的對不對呀! 故事才是重點。
跟"達文西密碼"一樣, (這樣講有點怪, 因為這本書其實是出得比較早的), 故事開幕在兇殺案的現場, 而後, 羅伯蘭登, 身手敏捷又打不死的符號學教授, 從睡夢中被叫醒, 詭異的命案端上來, 要開始跟時間賽跑了。
這一次解的是光明會(Illuminati)的謎, 夾雜著宗教與科學的辯證, 要在24小時內找出被盜走的反物質樣本--否則失去電源之後的爆炸將會毀滅整個梵諦岡城。
速度是音速15倍(18450km/hr)的高速民航機載著羅伯蘭登在一個小時內從美東到日內瓦, 見到了被紋身且眼球被挖的屍體, 證實了光明會的復出, 所長寇勒眾裡尋他地要羅伯來解謎。 在那之後一整天都穿著短褲跑來跑去的女主角薇多利雅是死者的女兒, 父女倆發明了大型強子對撞器, 重現大霹靂的無中生有。 理應只有父女兩知道的秘密卻在清察實驗時發現大型樣本失蹤, 倒數計時開始。
梵諦岡內, 教宗改選, 四個候選人主教卻無緣無故失蹤。 BBC的記者接到爆料, 直指第一樁命案的現場。 -- 每隔一小時將有一位主教在特定的教堂裡被殺, 死法跟地點還得應證光明會的"土,氣,水,火" (那幾個雙向圖真的設計得頂不錯的)。 男女主角當然是東奔西跑走遍羅馬城要找出這四座教堂--而當羅伯跟理論上應該辦事很俐落的兇手面對面時, 當然是使出打不死的看家本領, 不論是棺材戰, 噴泉戰, 還是室內戰, 都能很厲害地"死裡逃生", 還在最後一戰把兇手摔死了。
在新聞報導之後, 總司庫親自上台, 發表了一篇鏗鏘有力的演說, 從此, 唯恐天下不亂的記者跟攝影機就這樣跟著一路狂跑, 該拍的拍, 不該拍的也拍, 有趣得緊。
四位主教當然是都救不回來, 而即將在12點引爆的反物質呢? 總司庫終究得到神啟, 找出了反物質的所在, 就在倒數幾分鐘內將反物質送上了唯一引爆時不會影響到梵諦岡城的所在--
"第十一時的撒瑪利亞人"--突然從天降臨的寇勒要求單獨會見總司庫, 卻在一陣混戰之後被殺, 總司庫也被烙印上光明會最後一個菱形印--出現時, 僅管懸疑仍在, 但心念一轉, 對於接下來會有的轉折也能預測得八九不離十了。 故事當然是要高潮迭起, 可嘴挑的我還是有點期待真的出乎意料之外的surprise吧。
但總之, 是會讓人一直想讀下去的好看的故事 (覺得比達文西密碼好看)。
也是backpacking時帶去開車時聽的有聲書之一。 在心情愉悅的回程聽著, 車子走在安靜無人的山路上, 先是美麗的山谷景色, 而後是穿梭在巨大的紅木間。 我就是在這時候聽到Susie訴說著自己的死亡。
我並不覺得Narrator有念得特別好或特別感人, 可聽著卻有椎心的痛--在見證著千年光陰的巨木間聆聽著一個14年生命的隕落, 不捨不願不肯卻無能為力--好大的對比。 很深沉的憂傷到無法自己--害我在幾個轉彎要上交流道時差點去撞護欄。
很怪。 從來不覺得我是那種"聲音"會對我有用的人(甜言蜜語, 就免了吧), 且在看中文版的"蘇西的世界"時並沒有這樣強烈的感覺, 怎麼聽著聽著就有這麼濃烈的難過呢? 於是, 突然想起之前剛進公司時收到的一封信: 不知道哪個部門的同事的八歲女兒先失蹤, 而後證實被殺害, 兇手是鄰居。 真實得可怕的故事。
心糾結著, 覺得一定要告訴所有的媽媽們, 一定一定都要讓女兒們讀這本書, 要她們牢牢記住, 要小心保護自己。


圖書館借的。 "「我不管中國大陸的評論家對曹乃謙的看法,……我覺得曹乃謙是個天才的作家。」" 網路上摘錄的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寫的序裡的一句, 這本書被他翻譯爲瑞典文。 這第一句是個"很怪"的句子: 是說, 大陸的評論家都沒給好評價嗎?。 直到我翻了書來讀才懂的: 現代社會有多少人會願意看這樣的書? 我邊讀邊想著, 其實自己也不太讀得下去: 有些詞有些俚語, 看不懂, 不理解。
翻了幾篇之後就擱著了。 擱了幾個禮拜才又拿起來讀, 這一回倒是欲罷不能地讀完了 -- 不懂的詞語就暫且跳過去吧。 我一向喜歡讀跟土地依存的故事, 總覺得這樣的風貌才是真實的存在。 但所謂的"真實風貌", 其實也是我一廂情願地自以為是吧。
精簡的文字, 精練的故事。 字字句句不論是對話或描寫, 都是精簡得再也擰不出一點多餘的汁液; 簡單清淡的對話和描寫, 卻建構出彷彿天經地義的強烈無奈 -- 全書是一串獨立的短篇小說, 但彼此間人物的關聯又將它串成一篇長篇小說, 寫的是雁北農村裡的窮困生活, 很單純地, 講食欲, 講性欲如何勾勒著村人的生活。 餓不死卻也吃不飽的貧困, 因為出不起錢娶不起妻的光棍們為了想"做那個啥"的種種荒謬 ...
真實, 卻悲涼。

圖書館借的。 雖然書背上說"一本看過之後絕對不能向朋友透露結局的小說", 但我早已在WC家看到了故事大綱。 這一點也無損於閱讀的樂趣, 因為我並不覺得這是一本以"遠遠超乎想像之外的讓人驚異的劇情發展"取勝的小說。
我喜歡書裡描寫家人親情間的溫馨。 故事在爸爸寫給兒子弘海的信細說從頭, 和一家人一路相伴走來的點點滴滴交錯著進行。 或許是因為早知道弘海"發生了什麼事", 所以我一點也不會去計較是不是太科幻或不夠科幻, 而能"專心"地感動於細膩溫暖的字裡行間爸爸對兒子的愛, 媽媽對兒子的愛, 妹妹對哥哥的愛,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 對遠行的孩子的不捨。 -- 我真的被說服, 在腦海中構築起他們一家真的很窮的畫面, 可他們對彼此的關心與緊密連結的愛, 卻讓一個平凡的小家庭充滿著最富裕的幸福。
會讓人心裡都溫暖起來的故事。

圖書館借的。 WC介紹的書對我一向有效, 看到她如此大力推薦, 真令人心癢難耐, 便去圖書館借了英文版回來。 厚厚的精裝本, 捧在手上很有質感。 我算了算, 486頁, 20天的借期, 我一天得看上25頁同時沒有任何一天可以偷懶的情況下才看得完這本書。 預約要借這本書的名單很長, 我絕對沒有續借的機會, 加上我又蹉跎了前兩個夜晚, 思前想後覺得是看不完書的, 於是只看了50頁不到便把書還了--等熱潮退了我再借來慢慢磨吧。
然後就看到中文版的在書單上了。 說到這, 我還是對於圖書館的進書真是感激又好奇。 感激當然是讓在異邦的我能就算不同步也不會落後太多地讀到一些新書, 好奇當然還是在他們如何決定要進哪些書呢? -- 而且絕大多數都是繁體中文。 愛未雨綢繆如我其實也不免擔心再過多久這一片寶地會全部淪陷在簡體中文的鐵騎之下。
拿到的絕對是第一手的新書--我可是排名第二的借閱者呢!
原先以為這是一本講書講愛書講愛書人的故事--可這樣的鋪陳, 會讓人忍不住畫線的感動, 僅僅在開始的數十頁。 當達尼開始追尋"風之影"的作者胡立安, 開始在幻滅與愛情中成長之後, 其實就跟"書"沒什麼關係了。 是好看的故事, 但我總覺得可惜了"遺忘書之墓"這樣棒的創意, 遺憾它實在不是故事的重心。
網頁介紹上說是"驚悚、推理", 但看到一個點上(是的, 還不到書末), 突然也就了悟了全書的構局跟結局, 所以實是不能當"驚悚、推理"讀的。 但作者仍是會說故事的, 會讓人想一直讀下去, 純閱讀的樂趣, 無關歷史, 情愛, 或仇恨。 故事的發展有大半是來自於諸多相關人士的回憶與訴說, 拼湊出一幅全圖。 以第一人稱的"我"來敘述著全觀的劇情發展算是別出心裁, 但也不容易吧。 先不說達尼總是能循線找到適當的當事人拼湊出特定的拼圖部位, 訴說者對他們不在場的聲光影像能描繪得彷彿身歷其境, 還真是讓我不甚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