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戰夏陽

圖書館借的。 書背上說這是張大春中國傳奇筆記材料小說集"春夏秋冬"系列的第二本, 但這是圖書館裡絕無僅有的一本, 所以我也無緣看到開頭的春燈公子。
戰夏陽-司馬子長及其同行的對話。 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序", 可我一讀, 還真以為整本書就是這樣在翻歷史的舊帳! 張大春質疑司馬遷對重要的夏陽一戰草率得可疑, 同時質疑他在淮陰侯列傳裡埋了一個謎--講韓信用兵卻不提他如何知兵用兵--是否暗指韓信根本不懂兵?
我一直很想很想很想讀史記。 記得高中時看上一套三本的白話史記, 很想買, 又覺貴。 也不是對歷史那麼有興趣, 不過就是想看司馬遷的美麗的文字, 經過翻譯的白話雖然易懂, 卻看不到原文的美, 蹉跎至今, 當然是一切毫無著落。 (同樣的還有莊子, 一直不知要買哪個版本好)。
中通是大學時少數沒翹過的課之一。 用功到連系上考試撞堂, 我還會去跟張元確認該何時到哪一班去補課。 我先修中通下, 那年張元決定把歷史倒著講, 所以我聽到了五千年歷史的上半部。 過個暑假再修中通上, 這回他決定還是正著講容易些吧! 於是我聽了兩回的上千年歷史。 那怎麼辦? 於是下學期我就無怨無悔地繼續聽他的課, 聽完整整一部中通。 上課筆記也是我至今未扔的少數筆記之一。 如今當然已經記不起上課的內容了, 只記得他總愛說魏晉人物很美。 還有一則故事:
某大將(忘了是誰)被皇上(也忘了是哪一個)指稱為通敵叛國。 史家當然要把這段記下。 但如果他並不相信皇帝的指控, 卻也不敢忤逆聖上, 怎辦? 於是他寫到, 在一個夜黑月高的夜裡, 某將與敵方間諜在無人的後花園裡散步, 後者牽起前者的手(或是前者對後者, 或是拉袖子whatever, 忘了), 講起如何陣前倒戈.... 於是此將叛國的"歷史"就這樣一路流傳下來, 流到有一天, 某位史家(或學者, 忘了)在上面眉批一句:"誰看見了?"
這可不就像張大春說的, "他似乎有意讓一個經由他而寫定的人物容有一副隱藏起來的身世, 面目。 也就是說: 他總會把他覺得有興味的歷史人物包藏在他要後世讀者產生的誤會裡面"? 歷史, 就是這樣寫出來的吧! 讀完張大春跟司馬遷的對話, 讓我想起這則故事。 讀史, 想來也是明白人才能讀得出史料之外的意況吧。
這可有趣, 我期待他繼續找史料的碴。 不過, 就這麼一篇。 張大春沒再繼續抓歷史的包, 司馬遷也沒再上場。 但接下來的故事仍是好看。 講科場考場官場的奇聞軼事好看, 評論到科舉權力教育傳統等也都好看。 我想這應該都是張大春讀到的筆記小說, 他以說書人的姿態將一則則文言文翻譯成平易近人又不失敦厚的白話故事, 卻又不失古文的典雅。 小說何等散亂無章, 但張大春硬是能將他要的挑選出來串成主題, 成為篇章。 尤其, 每篇故事後都有個一頁長的"故事之外的故事", 與此篇有關但會扯到另一個主題, 是下一篇的引子。 讀書能讀到如此交橫錯綜卻又信手捻來, 也是功力。 只是, 看著看著, 我真的覺得我已經沒有念古文的能力了呀, 更別說要懂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