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kw問說德國作者的群好看嗎。 咖啡貓說"還算精采啦,像看好萊塢災難動作片"。 我說"群還不錯看啦..。 只是我看了很久很久說...。 不太喜歡它像電影一樣分鏡多線並行看到我都花了。 不過應該是拍成電影場面會很壯觀的那種"。

嗯, 上下兩本加起來快九百頁, 捧著看到手都廢了, 有多少個夜看它看到睡著, 就這樣兩句話做結, 哈哈。

話說某天爬完山之後要找地方吃飯, 看到新開幕的鹿港小鎮又喜又疑, 喜的是有新餐廳可試, 疑的是新開張的店怎麼沒有嘗鮮的大排長龍。 進來一看才知道是舊瓶新裝的阿宗麵線, 除了店名換了, 一切如昔啊。 我不愛阿宗(為此還跟山友吵過幾次), 不過既來之則安之, 點了個鹹酥雞(還意外地蠻好吃的), 我就繼續沉浸在正準備引起驚濤駭浪的甲烷水合物當中。 鄰桌的男子突然按捺不住似地堆滿笑容跟我說話。

"請問你這書是Cupertino的圖書館借的嗎?"

"不是耶, 是在Milpitas的圖書館借的。" 我一時有點錯愕, 很順口地就回答了。 答完才想起我這書是預訂的, 雖然是在Milpitas取書, 搞不好真的是從Cupertino來的。

他說他在Cupertino的圖書館借到下冊, 一直沒看到上冊, 所以從下集開始看起。 我笑說我只有上集, 也還不知道下集在哪裡。 嗯, 似乎我的下集在他那, 他的上集在我這, 真想跟他說那我們來交換吧, 這樣都不用等了。 不過我當然還是忍不住跟他提到圖書館很方便的網路預約系統--真的真的, 不管書在哪裡, 只要手指輕輕一點就可以安心翹腳等待, 不好好利用真是太可惜了。 (不過越多人知道是不是搶新書的競爭會越激烈?)

讀著的時候真的想到的都是:拍成電影一定很壯觀。 可以搞電腦特效搞到很爽的災難片。 但作者的文字功力也真不賴, 鯨魚攻擊那一段跟大陸棚骨牌似地連鎖倒塌海嘯撲天蓋地而來的時候, 我真的是看到大氣不敢喘, 很入戲地跟著駭人聽聞一番。 用文字能臨摹出臨場感的寫實, 真的很過癮。

但儘管如此, 有不少我實在看不出它究竟是在講什麼的句子, 錯別字也著實不少, 還是有那麼點小小的美中不足啦。 後來才發現這原是大陸譯者翻的書。 但我想, 算到底應該還是編者沒盡到校稿的責任吧。

雖然緊張的時候頗入戲, 可是海嘯結束後, 放下書, 我真的是喟然長嘆。 今天, 只要它淹的不是加州不是灣區, 明天上班, 工作還是要繼續。 已經結束的不會再說話, 其他的都只是隔岸觀火。 管它沖掉了多少土地壞了多少家園死了多少居民, 沒有人會說那我們來想想大自然為什麼反撲想想我們能做點什麼愛護地球所以project delay個半個月吧。



美國人的戲份在下冊裡突然加深了。 雖然覺得作者描繪這種大美國主義實在是很淋漓盡致, 我卻也偷偷想著作者只是想傳達某種事實還是在影射些什麼。 以黎為主角的這些美國軍方就是很典型在好萊塢片裡可以看到的那種只有美國能當世界霸權, 其他非我族類必殺的自大狂, 這是大自然永遠不能寧靜的事實之一。

書中的美國總統說: "只有一個信仰上帝的物種。 這就是人類。 大海裡的這種生物有多聰明, 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它是否有權和我們一樣共享這顆星球, 我們可以深表懷疑。 聖經沒有預言過這種生物。 地球是人類的世界, 是為人類創造的, 上帝的計畫就是我們的計畫。" (P.542) 這是大自然永遠不能安寧的悲哀之一。

所以我甚不同意書介這第一句: "當大海有了智慧,第一個念頭竟是殺人……"。 雖然災難頻傳, 我始終不覺得大海是想殺人, (我比較是"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的信徒), 反倒是驚訝於書中提到的諸多人類*破壞*自然的數據。 比方說長滿了煉油平台的北歐陸棚。 人們怎樣要貪著去壓搾這顆地球。 最真實的觸目驚心。

因著這些討厭的美國人嘴臉(可它又是那麼真), 下半場的災難就沒有那麼驚心動魄。 不知道是陸上的傳染病缺乏海洋的主題還是我對美國比較沒有同情心, 被爬上陸地的無腦螃蟹攻陷的紐約長島華盛頓特區讀來有些隔靴搔癢, 我甚至無聊地想到, 哎, 不知股市還開不開市啊... 。

然後讀到這一句: 他還有遠比這事更大的挑戰要處理。 他正面臨人類有史以來遭遇的最大挑戰。 但這和他的生活毫無關係。 他的生活完全是另一回事, 海嘯, 甲烷災難和瘟疫在其中不占一席之地。 (P.556)

就是這樣啊。 我驚呼。 上半場演完時我的想法。 災難片再演得如火如荼, 日子還是這樣過呀。 這是因著人類堅韌的生命力, 還是因著無能為力的冷漠啊?

我最愛的就是這一節安瓦納克父親過世時, 他返回極圈裡的故鄉努納福特時所勾起的種種。 主角之一的安瓦納克是伊努特人。 19年前他告別了每天爛醉如泥的父親離開了失落沉倫的故鄉, 19年來他盡力想遺忘想擺脫的, 故鄉和過往。 如今, 他在這裡。 伊努特人的藝術中心跟首都多塞特角。

不想上網去查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族人這樣的地方跟這樣的故事。 是或不是, 這世上仍有太多如此的真實存在。 被人們幻想或思念的反璞歸真, 被人們遺棄或蔑視的崇尚自然。 就災難片而言這一節顯得離題, 可是卻在蒙塵的變調地球中熠熠生輝, 比緊張懸疑更迷人。

(P.558-559)在母地。 這個辭表達了伊努特人全部的人生哲學。 在母地的意思就是離開保留地, 整個夏日在海灘或冰沿紮營, 垂釣, 獵捕鯨魚, 海獅和海豹。 伊努特人獲准為了生活需要而捕鯨。 人們帶著遠離文明所需的一切, 將衣物, 裝備和狩獵用具裝載到雪橇或船上。 他們去的那塊陸地尚未被馴服: 廣袤無垠的平原, 人們數千年來就在其上漫遊。

母地上沒有時間感。城市和保留地固定好的世界秩序不再存在。 距離不再用英里或公里計算, 而是以天數計算。 兩天到這裡, 半天到那裡。 如果路途上有無法預見的障礙需要克服, 例如冰堆與壕溝, 五十公里又有什麼意義呢? 大自然是無法計畫的。

人們在母地上只活在現在。 因為下一瞬間絲毫無法預料。 母地有其韻律, 伊努特人順從它。 數千年的遊牧生活讓他們學會, 順從即為主宰之到。 直到二十世紀中期, 他們都自由自在地漫遊在母地上, 居無定所比落地生根更符合他們的本性。

如今情況改變了。 世界期忘伊努特人從事固定的活動, 成為工業化社會的一員, 伊努特人似乎同意了; 而回報是, 伊努特人獲得承認, 不再像安納瓦克孩提時代那般受拒。 世界把它取走的部分事物還給他們, 更重要的是給了他們一個視角。 在這個視角裡, 古老傳統和西方標準可以並駕齊驅。


好啦, 我還是想抱怨一下, 怎麼跟演電影一樣到最後人都死光光了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chtluf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