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 我在猜, 這幾艘船應該是擺在這邊給遊客拍照時構圖用吧。
離開市區, 即使漸近黃昏, 時間不多了, 我們還是忍不住停下來, 拍拍船, 拍拍花。 月見裡開在沙灘上, 一朵朵, 一叢叢, 鮮黃得耀眼。
回程時, 村裡的小孩跟我們尬車: 載著兩個大人的小機車 vs 孩子們死命往前衝往前踩的腳踏車。 機車加速要時間, 跑起來有點吃力, 小朋友們快樂地呼嘯過, 可路遙知馬力, 機車熱身夠了, 在無險阻的沙灘公路上終於展現威力, 我們揮揮手跟小朋友們說再見。
後來, 我在猜, 這幾艘船應該是擺在這邊給遊客拍照時構圖用吧。
離開市區, 即使漸近黃昏, 時間不多了, 我們還是忍不住停下來, 拍拍船, 拍拍花。 月見裡開在沙灘上, 一朵朵, 一叢叢, 鮮黃得耀眼。
回程時, 村裡的小孩跟我們尬車: 載著兩個大人的小機車 vs 孩子們死命往前衝往前踩的腳踏車。 機車加速要時間, 跑起來有點吃力, 小朋友們快樂地呼嘯過, 可路遙知馬力, 機車熱身夠了, 在無險阻的沙灘公路上終於展現威力, 我們揮揮手跟小朋友們說再見。
一路滑到市區, 我們在郵局前停了下來。 想買個風景明信片的, 可是它只賣普通的明信片, 只好將就囉! 事實上我對於在馬祖買不到好看喜歡的明信片一直覺得耿耿於懷: 這麼美麗的島有著這麼美麗的自然人文風景, 怎麼會出不來幾套美麗的明信片呢? 我一直覺得這是推行觀光不可或缺的--好吧, 對我而言啦, 就像我在墨西哥逛博物館, 逛到驚嘆連連心滿意足地出來, 卻發現完全沒有明信片/書籍, 真是令人扼腕。
壁山是馬祖最高的山, 海拔298公尺。 山不在高, 有展望就好。 真好奇山頂上有沒有三角點?
可惜山上是軍事管制區, 我們只能在半山腰的觀景台賞景, 風景很棒喔! 北竿東邊這一塊的景貌: "市中心"的塘岐村, 北竿機場跑道, 塘后道沙灘, 后澳, 螺山蚌山, 盡入眼裡。 只是山上風大, 加上太陽躲到雲裡去休息了, 還真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在芹壁吃過甚為愜意的午餐, 休息到連老闆都覺我們應該出門了, 才依依不捨地離開璧海藍天為伴的露天座椅, 跟老闆租了機車, 上路去看看北竿的其他地方。
我們先往北走, 相當於順時針方向繞北竿島一圈。 JJ先載我, 我們用超緩慢的車速走在無人的公路上, 享受著和煦的陽光跟美麗的風景。 來到一叉路口, 沒有多想我們就把車停下來, 走下去看看道路通往何處。
結果是個廢棄(?)的碉堡。 可以望海, 可以眺望橋仔村。 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也耗去我們不少時間跟記憶卡, 一天逛不完北竿島也就不意外了。
吃完晚飯回來, 停好機車, 我們就開始玩起拍夜景。
手持曝光當然是一片迷濛, 再怎樣緊靠著牆手還是抖得鬼影幢幢, 不過好玩嘛, 玩到夜藍得如天鵝絨般純厚靜邃的穹蒼終於滲入無邊的黑, 才開心地回家。
JJ說(歹勢啦, 我沒做功課嘛), 網路上說, 這家芹壁地中海的民宿設備較好, 但是我們住的民宿老闆態度較好, 所以JJ選了後者當我們在北竿的落腳處。
我偷偷覺得JJ選得好。 不為別的, 光一個"地中海"就不會讓我想住了。 芹壁就是芹壁, 為什麼要硬跟地中海勾搭上? 為什麼拿地中海來消費芹壁?
對芹壁的稍微認識都是從網上來的, 連翻譯都不需要, 所以也就沒什麼能寫的。 只記一筆: 芹壁的芹是來自村外這顆龜島。
馬祖風大, 當地人以石壓瓦, 既防風吹, 也便於更換, 是因地制宜的智慧結晶, 如今也成了深具在地風情的特色。 娘娘說的: 屋頂有遵守老方法抽換。
第一天, 在芹壁逛了一圈。 第二天搭船前, 又走了一趟。 眷戀著真想就待在這邊, 哪兒也不要去了。 想著咖啡貓說過的: 一個人只帶著幾本書來住上幾天。 夏天, 漫走, 閒坐, 看海。 冬天, 冷風, 讀書, 寫字。
旅行團轟轟地來, 轟轟地走。 散客靜靜地來, 靜靜地走。 門裡窗外, 上演過多少悲歡苦樂, 見證過多少浮生若夢, 終將沉默。 而濤聲依舊。
或許是第一眼最美, 或許是因為充足的陽光, 或許是它的聚落夠大夠完整, 雖然馬祖的幾個聚落都美, 我覺得最美的還是芹壁。
吃飯的時候跟老闆聊了許多。 我常想, 做生意跟當manager一樣, 都要一點不一樣的人格特質。 老闆很健談(大概同樣的話題他每天都要講上很多次), 可又不是談笑風生那一種; 不管講故事或評論都是溫溫的, 會起話題又不刻意, 可惜我沒有備而來, 沉迷在美景旖旎中像不上早朝的君王, 眼中有美女的容顏, 心裡擺不上美女的身世, 一時腦袋空空, 想不出有創意的問題來。
簡單乾淨的小屋, 簡單乾淨的陽光, 百看不厭的天藍海藍, 我們就屋裡屋外磨蹭了快兩個小時--這就是我們此次行程的悠閒玩法。 直到該吃午飯了, 就來看看民宿提供什麼餐點。 在這種地方吃飯當然不會期待令人齒頰留香的餐點, 但有美景為伴, 什麼都好吃!
在網上看人家住民宿, 或典雅清幽, 或別具特色, 總是小小地羨慕。 只是每次打定主意要去住B&B(勉強可以跟民宿畫上等號吧), 看到價錢後總還是打退堂鼓, 摸摸鼻子還是去住便宜些的連鎖旅館。 所以, 住民宿對我而言, 也是遊馬祖的一大賣點, 尤其這種不是鋼筋水泥屋的民宿。
原本氣象預報說整個禮拜都會下雨的, 所以飛機降落時, 陽光從小小的機窗灑進來, 加上近在呎尺藍的無瑕的海平面, 我們的心早已high到不行。 民宿老闆到機場接我們, 出來接到電話, 立刻U-turn又接了兩位客人, 這一夜, 就我們這兩組人馬。 山路上下, 放眼都是陽光大好, 很難說是好心情造就了好風景還是好風景成全了好心情, 但眼前的一景一物一點一滴地累進著我們的喜悅, 直到來到公路的高點, 芹壁開展在眼前。
這一次回去, 除了逛古蹟之外, 我並沒有確切的計畫。 最想去的是舊好茶, 然後想去爬幾座山, 可是我的導遊兼夥伴心魚正水深火熱地忙碌中, 很顯然沒法帶我出遊。 剛好, 我弟從金門玩完回來, 非常推薦, 就把它放到名單中。 轉頭跟山友問說要不要跟我去金門玩, 他當場臉一綠, 拒去金門。 哎, 我忘了他在那邊數饅頭的。 後來JJ問起我的返鄉計畫, 她也對金門有興趣, 那好, 就咱們姊妹結伴行。
一直覺得我應該來過孔廟, 可是除了那大大的"全台首學"之外, 我真是一點印象也沒有。 當我很滿足地在寬敞的"庭院"逛完之後, 才發覺已過了正堂開放時間。 哎, 只好下次再來。 小遺憾之餘也不無慶幸, 畢竟第一天上課就要吸收太多東西也不太好。 只是這個下次, 真也就不知何時了。
門口的鳳凰木開了不少花, 還不是全盛時紅豔得肆無忌憚, 可這零星的紅也足以讓人聯想到夏日蟬聲, 六月驪歌。 哎, 我也好多年沒有看到這城裡緋紅似火焚的鳳凰花開了吧。 而現在才五月初, 花朵已迫不及待。 是花兒也有報信的前鋒搶先報出夏的號角?
鄭氏家廟(鄭姓宗祠)是三級古蹟, 就在報恩堂的前面。 我們其實是在找報恩堂時"剛好"看到它的, 在它旁邊的騎樓下停好車, 經過時大門正敞開。 想說先看報恩堂, 結果就註定了無緣, 因為等我們回來, 發現門已經關上了, 上面貼了個牌子, 說禮拜一不開放。
好吧, 只能從門縫間探頭探腦。 沒參觀到就不寫了, 有機會進去時再說吧。 不過找資料的時候發現, 原來新竹跟金門也有鄭氏家廟?
先來貼海山館, 純粹跟報恩堂做個比較。 完全不一樣的經驗; 或者說, 不一樣的本能。
踏進海山館的第一眼, 我便驚呼了出來: "好美啊!"。 相對於在報恩館時認真研究企圖發現它的美好, 在海山館, 是很直接地, 純感官地接收它的美。 在報恩堂, 我努力地拍照, 意圖捕捉各種可能回來求教時可以幫助我了解它的美的局部細節(雖然仍是錯過了不少), 以治小學的精神努力要將它分解再分解, 錙銖必較地想要求微觀細解; 而在海山館, 在那美好的驚嘆後, 我卻一反常態地, 沒有狂殺記憶卡, 只靜靜地用眼睛享受歲月悠悠的美麗。 斑駁的牆, 褪色的門, 緊閉的窗, 搖搖欲墜的屋瓦, 傾圮的柱, 要一件件拆開來, 都只是時光走過後的老態, 但合起來, 卻能如此靜謐美好。
很久前看bevice的雕樑畫棟系列就覺得很神奇, 廟從來沒少去過, 可從不知道裡面包含了這麼多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的美麗。 這一陣子看多了會館古蹟介紹(吳哥的這一篇有所有的link)更是讓人熱血沸騰, 血脈噴張, 於是這次回台灣前唯一有計畫想做的就是要去看古蹟。 這些小時候其實都看過卻不明瞭的古蹟。
計畫歸計畫, 卻沒有任何準備, 回到家才開始上網查資料。 家裡沒印表機, 只好認真地用紙筆手繪地圖。 每一區都有古蹟, 只能估計一天可以參觀的份量, 一區一區畫, 打算以三~四天的時間一網打盡市區內的古蹟。 雖然從沒迷路過, 也都能順利去到任何想去的地點, 但我對台南市區的路名其實不熟。 這地圖一畫, 對"我住府城東, 君住府城西, 日日見君不思君, 共枕鹽水溪"的交通往返還真是頗有幫助。
原本打算從吳哥介紹得很詳細的三山國王廟(1), (2), (3)開始。 再怎樣對古蹟對建築一竅不通, 按圖索驥照本宣科的能力應該還是有的吧? 將圖文反覆溫習(老了沒辦法, 不反覆, 背不起來), 期待能在現場親自尋覓指認, 絕對是開啟鄉土教學的最佳戶外學習。
然而我先去了報恩堂。 而且沒去看三山國王廟。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的又一美好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