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 我在猜, 這幾艘船應該是擺在這邊給遊客拍照時構圖用吧。
離開市區, 即使漸近黃昏, 時間不多了, 我們還是忍不住停下來, 拍拍船, 拍拍花。 月見裡開在沙灘上, 一朵朵, 一叢叢, 鮮黃得耀眼。
回程時, 村裡的小孩跟我們尬車: 載著兩個大人的小機車 vs 孩子們死命往前衝往前踩的腳踏車。 機車加速要時間, 跑起來有點吃力, 小朋友們快樂地呼嘯過, 可路遙知馬力, 機車熱身夠了, 在無險阻的沙灘公路上終於展現威力, 我們揮揮手跟小朋友們說再見。
後來, 我在猜, 這幾艘船應該是擺在這邊給遊客拍照時構圖用吧。
離開市區, 即使漸近黃昏, 時間不多了, 我們還是忍不住停下來, 拍拍船, 拍拍花。 月見裡開在沙灘上, 一朵朵, 一叢叢, 鮮黃得耀眼。
回程時, 村裡的小孩跟我們尬車: 載著兩個大人的小機車 vs 孩子們死命往前衝往前踩的腳踏車。 機車加速要時間, 跑起來有點吃力, 小朋友們快樂地呼嘯過, 可路遙知馬力, 機車熱身夠了, 在無險阻的沙灘公路上終於展現威力, 我們揮揮手跟小朋友們說再見。
一路滑到市區, 我們在郵局前停了下來。 想買個風景明信片的, 可是它只賣普通的明信片, 只好將就囉! 事實上我對於在馬祖買不到好看喜歡的明信片一直覺得耿耿於懷: 這麼美麗的島有著這麼美麗的自然人文風景, 怎麼會出不來幾套美麗的明信片呢? 我一直覺得這是推行觀光不可或缺的--好吧, 對我而言啦, 就像我在墨西哥逛博物館, 逛到驚嘆連連心滿意足地出來, 卻發現完全沒有明信片/書籍, 真是令人扼腕。
壁山是馬祖最高的山, 海拔298公尺。 山不在高, 有展望就好。 真好奇山頂上有沒有三角點?
可惜山上是軍事管制區, 我們只能在半山腰的觀景台賞景, 風景很棒喔! 北竿東邊這一塊的景貌: "市中心"的塘岐村, 北竿機場跑道, 塘后道沙灘, 后澳, 螺山蚌山, 盡入眼裡。 只是山上風大, 加上太陽躲到雲裡去休息了, 還真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還是同一天, 只是沒走Ohlone Trail了, 便換個標題。
Mission Peak應該算得上灣區排名前幾名的熱門健行路線, 每到假日它步道口前面的路上總是車滿為患, 更是警察拼quota的好地方--不過這次去看到以前常會被亂停車的路邊草坪處已經被圍起來了, 因不當停車被開罰單的機率應該變小了。
過了簽到處之後, 步道變多了。 看起來頗有意思的是Laurel Canyon trail。 先過了跟它另一端的叉路口後(地圖標示9), 發現我們往一處山谷前進。 一長排濃密的大樹橫在地平線上, 很明顯地, 山谷或河谷貫穿過我們往Mission Peak的行進方向。 噫, 目標已經不遠, 難道我們還要受阻於溪谷險峻嗎?
2008/03/22
Sunol to Mission Peak
8.28 mile - 5hr
又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 春光明媚的三月底照貫例要去哪裡呢?
答對了! (哎, 有答對吧), 是我最愛的Sunol Regional Wilderness。 已經是第四次來這個公園, 我立志*走山*(實在不是"爬"山)的日子也堂堂邁入第五個年頭(其實去 年底就滿四年啦)。 Remy總說灣區的步道我都走過了吧? 才不呢, 不僅步道沒都走過, 還有不少公園沒去過呢! 但是生活就是這樣呀, 不能老揣著北歐或南美之類的大夢想過 日子, 平常的日子裡也要有小人物的小目標跟小計畫, 按步就班讓簡單的小成就豐富甘於平凡的小心靈。
在芹壁吃過甚為愜意的午餐, 休息到連老闆都覺我們應該出門了, 才依依不捨地離開璧海藍天為伴的露天座椅, 跟老闆租了機車, 上路去看看北竿的其他地方。
我們先往北走, 相當於順時針方向繞北竿島一圈。 JJ先載我, 我們用超緩慢的車速走在無人的公路上, 享受著和煦的陽光跟美麗的風景。 來到一叉路口, 沒有多想我們就把車停下來, 走下去看看道路通往何處。
結果是個廢棄(?)的碉堡。 可以望海, 可以眺望橋仔村。 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也耗去我們不少時間跟記憶卡, 一天逛不完北竿島也就不意外了。
近幾個禮拜看書卡在"群"上面卡了很久。 也不是不好看, 但每每看到昏昏欲睡, 進度遲緩。 今天帶了這書出門本只是預防萬一, 不料卻是如此完全不同的閱讀經驗。
已經續借再續借了, 書擱在桌上那麼久, 就是沒有想把它拿起來的欲望。 可下禮拜不還不行了, 得加把勁。 在Q-cup點了鹽酥雞, 炸蕃薯條, 跟一杯飲料, 坐在店裡邊吃邊看了起來。 天氣預報說著今天會下雨, 可是天空雖然擺著一朵朵的烏雲, 陽光還是灑了下來, 彷彿因著烏雲的反射而顯得更明亮。 明亮的陽光從大片窗溜起來, 燦爛得人心也亮了。 除此之外環境不是那麼好: 有點吵的音樂跟來來去去的客人, 可我儘自沉迷在書本的時間裡, 渾然不知光影溜走了多少。
總覺得寫過期的遊記像在寫一則傳說。 真相因為時光悠遠而變得面貌模糊, 細節只能在不可靠的口耳傳說中尋覓, 真假難辨。 然而又因著無從查證, 還原真相可以藉由推敲與想像增添血肉, 栩栩如生。 新文新聞。 當下因記憶猶新寫就之文可以在線索猶鮮之時指證歷歷, 有憑有據容易, 是一板一眼詳實的美。 擱了些時候的舊聞新炒, 還有那麼點白頭宮女話前朝的韻味, 既遠不遠, 既清晰又朦朧, 材料仍在, 追尋起來是撥絲抽繭的快感。 再擱久了, 難保開封時是越陳越香的醇, 還是一罈長了霉的錯誤, 喝也不是, 扔了也不是。 然而就像炎黃堯舜, 是神話是歷史? 傳說在真假間擺盪, 在猶是猶不是中沉浮, 因為沒有正解而能演繹出萬般可能, 倒也是趣味。
夜裡, 聽的是MPR, Minnesota Public Radio的古典音樂電台。 從森棚教官那看來的. 教官是Jo的學長。
後院的李子樹也開花了, 端詳著跟昨日看到的李花有啥同與不同, 發現絕大多數的樹枝都長得又高又遠地攀過牆頭往鄰居家去, 開得又密又濃又美的花朵不是在人家院子裡就是在爬上梯子也構不著的天空裡。 結果結在我們採不到的地方實在浪費。 於是前看看, 後看看, 拿起剪子鋸看看。
剪下幾根樹枝, 看上面開滿了花扔掉可惜, 一枝枝剪下來, 插到從家裡到處搜括來的花瓶裡水杯裡碗裡。 開開心心地捧回家, 發現沒有適合擺花的地方。 嗯, 我不想上演小學課本裡一朵小花發展成整個居家環境都煥然一新的戲碼, 擺餐桌上先。
搭船的行程分為兩段, 一段是往內陸走, 看河兩邊的建築; 一段是往外走, 到湖上看芝加哥的天際線。 河跟湖的水位不一樣高, 所以出入都要過閘門。 船要靠在邊上用線綁好"固定", 然後關一邊的水門, 再開另一邊的水門。 會往哪邊先走就不一定, 看開船時跟水閘開關的時間而定。
搭了這麼多次船, 卻一點也不厭。 儘管這兩岸的建築已經都看到會背了, 還是愛看, 還是看著就愛。 只不過, 這些年來始終也沒搞清楚每棟建築的名字跟歷史。 久了, 也無妨了。 相逢相識自是有緣, 又何必一一殷切問名?*
我果然是愛芝加哥愛得很虛幻。
走累了要休息一下。 做什麼好呢? 自然是去搭船遊芝加哥河了。 咦, 我記得以前票價沒這麼貴的呀?
哎, 是第三次搭船了。 (實在也不像我的行徑喔?) 但是三次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逛累了再搭船的結果就是暮色中從湖上看建築是背光的一團黑!
但像海一樣的湖上是藍的。 陽光灑下來有湛藍的波光粼粼, 風帆無瑕的白飽滿在風中, 悠遊湖面, 任誰看了也都要神清氣爽呀!
這一次沒能去到我最愛的湖邊, 只能遠遠從湖上眺望, 下次再來。
Michigan Ave. 絕對是來到芝加哥的旅人的必訪之地。 老實說它實在不是我的菜--對我來講, 它就像一個被拉成一條線的Mall, 而裡面的店十有八九是我不識的。 必須二選一或三選二時我一定會第一個放棄的地方。 但也不是我不愛它。 那種在其他城市所沒有的貴氣 --不是雍容不是華貴, 是我還想不出形容詞的貴氣-- 就是只能在這邊呼吸得到。 最美的是秋末冬初, 聖誕節的裝飾已經耀眼的氣氛中, 乾乾淨淨的空氣, 陽光, 跟來往行人。 我始終記得, 那一回, 來到這, 迎面彷彿進入電影中, 低溫中的歡樂氣息, 乾淨而爽朗。